司马炎曹操阵容搭配
- 端游攻略
- 2024-10-05
- 23热度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司马炎曹操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蜀国鼎盛时期: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法正法孝直;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黄忠等大将!
吴国鼎盛时期:有美周郎-周瑜周公瑾(公瑾都督多大能耐,统帅三军的帅才!)赞军校尉-鲁肃鲁子敬,(大纵横家,游走于吴蜀之间维护外交关系!)陆逊陆伯言(年轻隐忍,夷陵之战的顶着多大的压力? 外有刘备大军虎视眈眈,内部的元老级老臣还不相信他,最后年轻统帅陆逊竟然战胜了强敌刘备!)还有诸葛瑾,阚泽,虞翻,顾雍,张昭等文官! 甘宁,周泰,太史慈,凌统,蒋钦,徐盛等大将!
为什么到了吴蜀灭亡的时候,都没什么能人了呢?
蜀国就剩下一个姜维,后主刘禅还不信任他?
吴国灭亡的时候更可笑,国家那么有(拥有荆州和江东),竟然找不有能力的人才!竟然让伍延这种酒囊饭袋,没用的人物为东吴的主帅,他怎么能够抵抗得住晋国的虎狼之师!白白葬送了十几万大军! 和江南的锦绣江山! 最后还想问一句:司马炎灭吴的时候,当时如果周瑜还在,能不能保主吴国不灭亡?
司马炎统一了天下是否说明只有司马炎才能远胜于曹操?
这个并不能说明司马炎的才能就远胜过曹操,司马家其实也就是换了一层皮的曹魏政权。可以说,司马家就是一个篡夺胜利果实的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能说曹魏政权是他司马家的吗?我想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阐述,曹魏政权始终是曹操家族的,可是奈何曹操的后人不给力,给了司马家可乘之机,最终司马家取代曹家成为曹魏政权新一任主人。
司马家依靠曹魏政权积累下来的国力,结束了三国乱世,建立的新大一统王朝晋朝。司马家能够结束三国乱世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是曹魏政权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他是借助曹魏政权的国力才可以顺势结束三国战乱,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他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如此迅速的结束三国。司马家建立的王朝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其实可以说都是曹魏政权原有的官员,所以这也难怪为什么后人看不起他司马家。
司马家这也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司马家仍然为后人所不齿,在史书上司马家都是无耻之徒,是令人不齿的存在。我想司马炎可能并没有超过曹操的才能,司马炎也是生的好,他的祖宗司马懿,司马昭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才可以顺势的结束三国。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备的蜀汉政权以及孙权的东吴政权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你想如果有好的发展空间,诸葛亮又何必数次北伐。诸葛亮的数次北伐还不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很遗憾诸葛亮北伐都失败了,并因此蜀汉政权的国力也大大衰落。你想一直在休养生息的曹魏政权的国力是何其的强大。综上,司马炎能够结束三国,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才能,而是因为自身强大,对手太弱。
曹操、曹丕父子都打不下东吴,司马炎为何能一击制胜呢?
首先,曹操、曹丕打不下东吴,而司马炎能一统天下并不是说司马炎厉害,这里面谋略最强的还是曹操,至于为什么司马炎能一击制胜,我想有一个道理,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先看曹操攻打东吴的赤壁之战
曹操兵力、粮草数倍于东吴,可惜遇到了周瑜,陈寿评价周瑜说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曹操本有机会直取东吴,可东吴众志成城、又善水战,又遇到像周瑜这样的奇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曹操没能攻下东吴。经过此役曹魏元气大伤,加之北方乌桓公孙度和西凉马腾、韩遂叛乱,曹操没有能力再进攻东吴,只能先处理、稳固北方大本营。
曹丕征吴
曹丕登基后,孙权称臣。曹丕想打东吴,又碍与世人和自己的面子放弃了平吴的最好时机,等到曹丕调集大军准备攻吴时,孙权已经做好准备,此时虽东吴没有了周瑜,但依然信心满满。没想到的是曹魏军队连战连捷曹丕也认为此次能大获全胜,途中曹丕突然生病,孙权又求和称臣,爱面子的曹丕既又退兵错过了机会。而后数年诸葛亮不断北伐,曹魏就把精力放在对付诸葛亮上了。
司马炎灭吴
经过了数十年的运营,司马家篡了曹家的天下。西晋独强,在不久前已经灭掉了蜀汉,刘禅乐不思蜀,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不复存在,西晋吞掉东吴是迟早的事,最能守成的君主孙权已经离世,东吴的那些璀璨将星老的老、死的死,东吴后人们又资质平平再加之西晋的强大,公元280年司马炎成功灭吴。
东吴后期混乱不堪
孙权去世后,东吴内部混乱不堪。发生了严重的内斗,曹操、曹丕时尚有孙权能勉强防御,而之后将星陨落,王室内斗不断。274年,陆抗病死。失去了能够统筹的君主和同仇敌忾的将军、士卒,东吴变得不堪一击,所以这时候司马炎可以轻松击败东吴。三家归晋!
曹操和曹丕始终没有打下吴国,为何司马炎能做到呢?
刘备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为刘备赢得了发展时间,后续才有了实力和东吴曹魏一较高下。二是后来因为关羽的死,刘备被愤怒冲昏头脑,发起来夷陵大战,结果大败而归,刘备一蹶不振,蜀国大势已去。
首先我们从赤壁之战后说起,自从赤壁之战结束后三国鼎立的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从军事实力方面对比,曹魏稍强,吴国跟蜀国差不多,曹操想要一统天下,就要先把吴国、蜀国逐一击败,这是需要时间的,然而他的年龄不允许了。假如吴蜀一方被魏国歼灭,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怎么会不懂,吴国和蜀国已经形成联盟,如果此时再攻打蜀国,吴国必定来救,攻打吴国,蜀国也会来救,吴蜀联盟短时间内还是牢不可破的。
公元222年,刘备称帝后,不顾群臣反对,亲率七十五万大军攻打东吴。当时已经称帝的曹丕高兴坏了,他不仅可以坐山观虎斗,还可以趁机灭掉失利的一方,坐享渔翁之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蜀国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曹丕反而攻打胜方的东吴。
这有悖常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也是有原因的,第一,蜀国有诸葛亮,大家都知道刘备出兵攻打东吴时把诸葛亮留在了国内,而曹丕非常忌惮诸葛亮,自然不敢去;第二个就是进攻蜀国太危险,刘备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自然也会派重兵抵御,双方的边境全是各自的精锐部队,如果去攻击蜀国,很有可能遭到吴国的偷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蜀国太穷,而吴国可是相当的富啊,要不然刘备也不会率重兵攻打东吴。但由于曹丕没有掌握住最好的时机,导致失败。
为何后来的司马炎却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吴国呢?曹丕攻打东吴的时候,吴国君主是刘备,而且那时候的吴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想要吞并吴国很难。
而后来呢,孙皓成功继位成为吴国君主,而他是个荒*暴君,刚愎自用,最大的爱好就是杀人,看谁不顺眼就杀了,吴国的人才在他的统治下,死的死,老的老,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带领军队守护国家,所以司马炎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东吴
综合原因,曹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吴国当时的国情民情和地理优势,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战略没问题可惜输在战术上。司马炎可以说是"捡漏"了,但无论如何,曹丕和司马炎都能称得上一代人杰。
如果把司马炎换成曹操,能不能避免五胡之乱?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汉国不断发展壮大,派兵攻打中原威胁着西晋的统治,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晋都洛阳被匈奴汉国攻破,皇帝司马炽被俘。
一国之主尚不能幸免,遑论其他人。诸多士族豪强纷纷南逃,避乱江左,史称衣冠南渡。而这一切也标志着刚刚统一20来年的天下,再次陷入混乱中,一乱就是数百年。
有人说,司马炎无能,选个白痴儿子,从而导致五胡之乱。那如果我们将曹操放到司马炎的位置,是否能避免西晋的悲剧呢?
其实,类似的问题只有一个关键?个人的能力究竟对历史究竟能起到的作用。但这个就是个难解的问题,毕竟我们找不出参照物。
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一个再高明的人,总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周武王、周公旦的分封制,保障新生周朝的稳定,也埋下灭亡的隐患。
汉武帝的察举制,打破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却又诞生新的问题,而这问题甚至延绵到东汉魏晋。历史似乎总是在对与错交替中前进。
汉武帝举国之力讨伐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北,解决自刘邦起的边患。但这只是不会有大的战争,仍不能避免小的冲突。
匈奴也不是铁板一块,最后分为南北二部。南部失利后,便投靠汉朝,希望有个落脚地。汉室认为,可以利用南部来对抗北部的骚扰,又不用派自己的人,何乐而不为。
匈奴自此便在北方扎了根。匈奴在东汉还是比较老实的,但凉州一带的羌氐可从没有安稳过。东汉掌权的外戚窦氏、邓氏都领兵平过羌乱。汉室甚至一度有放弃凉州的打算。
羌族也好,氐族也罢,乱的只是一部分,而当权者便收买拉拢另一部分,一如当年利用南部匈奴对付北部匈奴。
羌、氐、乌桓等的兵好用啊,于是一些边地的豪强们纷纷招募为兵,成为自己争霸天下的资本。辽东公孙瓒,他的白马义从中不少便是乌桓骑兵。
董卓本是凉州豪强,正因为他拉起一支战斗力惊人的西凉铁骑,成为汉末第一大诸侯。韩遂、马腾也是依赖凉州的羌氐部落,敢同曹操掰腕子。
三国的主战场是中原,作为?雇佣兵?存在的羌氐等,也逐步内迁,离中原也越来越近。曹操置匈奴五部,分布于并州。而随着蜀汉诸葛亮、姜维北伐,曹魏不断将羌氐迁往三辅附近。
魏帝曹奂诏书曾写道: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这里的八百七十余万口指的便是羌、氐、匈奴等异族,当然,数量不可能有这么多罢了(五胡加起来差不多500万)。
西晋的江充早已认识到五胡隐患,他说:?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徙戎论》)。关中一半人口都是异族,这太危险了。
这么多人口,哪里能轻而易举地将人家撵出去,若真的干了,只会引起羌氐的强烈反弹。西晋也只能照着曹操处置匈奴五部的做法,将匈奴的?王子?扣在洛阳当人质。
这些内迁的异族,逐步演化成具有本族特色的地方豪强,只是地位低一些。西晋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早已经坐在炸药桶上,随时可能爆发。
若将司马炎换成曹操,或者司马衷是个英明神武的明君,会推迟五胡的爆发,不可能避免?因为矛盾没有消失。
除了双方矛盾外,还有彼此实力的变化。西晋人口差不多3000万左右,五胡总体差不多有500万。但不要忘了,西晋的汉人不是一个整体。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更何况?贼?早已渗入这个家族各个地方。西晋也不弱的,否则也不会灭蜀吞吴。早年也是打得羌氐鲜卑哭爹喊娘。只是它腐朽得更快罢了。
西晋的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实力迅速消耗于内斗中,防护力大大降低。不仅如此,西晋的门阀政治,使得普通汉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或逃亡,或反抗。西晋的对手不仅有五胡,还有底层百姓。
五胡不同于辽金蒙,他们不是在塞外崛起,南下攻伐中原,而是崛起于中原内部。五胡一边吸收汉文化,一边聚拢一起,积攒实力,静静等着,等身边老虎打盹的时候。
这一乱就乱了数百年,各种矛盾不断爆发,又通过战争的方式不断融合,一次次改变。融合后,我们看到的是隋唐盛世,但我们常常无视融合过程中森森白骨。
曹操为什么不用司马懿 曹操如何评价司马懿
曹操为什么不用司马懿
司马懿名声远扬,曹操又喜招募有真谋略的人才被自己所用。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用司马懿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曹操为什么不用司马懿。
图为陈建斌版曹操剧照
曹操认为司马懿是一头狼,养大了会咬人。曹操连做梦都梦见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信任是曹操不用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司马懿这个人不甘于臣下,事实证明曹操的看法完全正确,只是没有杀司马懿成了曹操的败笔。
曹对他的不信任还得从头说起,曹听闻司马懿的名声,想召其进府做事。谁料司马懿装病不去,曹操开始怀疑他在装病。虽然司马懿装得极真,但是曹操从未真正信过。曹操觉得这个人不真也不会忠心。
司马懿始终是曹操的心结,以曹操的性格,得不到的人才即使毁了也不想为别人所用。曹操贵为丞相时再次召司马仲达进府做事,并随附如果仲达不从命就杀了他,司马懿只得领命。曹操虽然不信任他,但是也不希望他辅佐别人与自己作对。而司马懿抱的什么想法,大概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以他的智谋,要逃出曹操的魔爪完全办得到,却为何甘心隐忍半生都没有出头之日呢?
有的人曹不用仲达是想把他留给下一代继承人用,这个解释怕只对了一半。倘若曹操发现司马懿有半点不忠或者表露出丝毫的越位轻垮之举,司马懿难逃一死。我们只能说司马懿装的太好了,曹操没有下手的借口,但是曹是绝对不会用司马懿的。
曹操评价司马懿
曹操想杀的人很多,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那么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曹操评价司马懿。
图为陈建斌版曹操剧照
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奸臣。说一个人是奸臣的基础,就是这个人必须还是有些能耐的。曹操唯一的失策就是他儿子曹丕死的太早,才让司马懿夺了江山。
曹操评价司马懿城府太深。司马懿这个人太会隐忍了,明明有治国安邦之才,却甘心做一个教书先生。他做曹丕的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甚至在曹操多次试探之下,都掩盖得很好。养马喂饲料等下人的活都亲力亲为,曹操不得不说这个人城府太深。
曹操评价他野心太大。一个人能忍多深,就证明他的野心有多大。自古以来,哪个夺得帝位的君主不是把自己藏起来的呢?古有越王卧薪尝胆,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一个衷心的人又怎么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曹容不下你们,就学曹操。由此可见,他有想学曹操取而代之成为天下新主之心。
曹操不得不服司马懿足智多谋。曹操是何等人,阅尽天下奇才,他自己亦是天才,他能看不出司马懿绝非等闲之人吗?曹操留司马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死后俯瞰天下,能与孙权和刘备相抗的人只有司马懿。事实也是如此,司马懿在曹 *** 后才有他的出头之日,也是他大展身手之时,几次大的战役已经充分证明他的实力。
司马懿为什么怕曹操
司马懿也算是一代谋略家,但是为什么怕曹操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为什么怕曹操。对于一个随时能杀了自己的人,有谁会不怕呢?曹操这个人背尽天下恶名,多杀一个人无碍他的名声,反正他背负杀人魔王的恶名。
图为陈建斌版曹操剧照
有人说司马懿大可以另谋高就,可是俯瞰天下,他该辅佐哪个人呢?刘备有诸葛亮,而且刘备的实力太弱,长期下来肯定耗不过曹操兵强马壮。孙权虽智谋有足,但比起曹操还是稍显逊色。司马懿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早已看透时局。当天下三分的时候,局势实际上已经非常的明显。司马懿对曹操应当是敬佩的,否则就不会长期隐忍在他挥下。
司马懿是非常怕曹操的,加上他骨子里留有的不甘于久居人下的心思令他更加战战兢兢。有人说司马懿一家只是希望在乱世安稳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凡英雄者岂能无志,无志者谈不上英雄。有志向才是英雄本色,司马懿若是能论得上英雄的话,他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司马懿怕曹操看出他的心机,更怕曹操会杀了他。
其次曹操是个多疑且极具智慧的人,他一直都想找机会杀了司马懿。司马懿看出曹操一直在找机会杀自己,他能不做得更像吗?他一直都有野心,他当然怕曹阿瞒看出后杀了自己。司马懿想窃国可以从他死前说的一句话看出。他的儿子问他,如果曹家容不下我们怎么办?司马懿回答他儿子说:如果曹家容不下你们,那就学曹操。谁不知道曹操抢了天下自立为王呢?
司马懿和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同时期护主的臣子,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
图为陆毅版诸葛亮剧照
司马懿,生于179年,是统治者中比较长寿的一个,他的长寿与他大智若愚和平静的心态有关。诸葛亮,生于181年,享年53岁,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
两人年纪相仿,但是从忠诚上来比较的话,比诸葛亮还要衷心的人没有几个,为人臣子应当向诸葛亮学习。如果按照现代的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司马懿这样的人绝对不能用,把他养肥了、翅膀硬了,就会像狼一样咬你一口。司马懿是一代奸臣,这是古今一直以来对他的评价。
如果比较两个人的军事才能的话,我认为是旗鼓相当的。这可以从他们三次的对弈中看出。第一次两军对战,司马懿看出诸葛亮军中缺粮,就从时间上耗诸葛亮。司马懿同时料到诸葛亮会退军,并设下埋伏,并把司马懿的人马打得落荒而逃。第一次对战,两人不分胜负。
第二次对战基于第一次战役隔了三年,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会在三年后准备充足粮草进攻,也料到诸葛亮会走五丈原。而诸葛亮看出司马懿不想出战,诸葛亮甚至屡次讥讽司马懿不敢出战。司马懿卡住诸葛亮的进军线路后无论诸葛亮怎么讥讽都不出战,两军对峙于五丈原,直到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才撤退。从以上两个对战可以看出两个人在军事上的才华是不分上下的。
水镜先生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性格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说的就是水镜先生,水镜先生是别人对他的尊称,他本名司马徽。那么水镜先生与司马懿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水镜先生和司马懿。
图为司马懿的画像
他们二人同姓司马,论资排辈的话在八代之内。水镜先生推荐了好多人才给当时的刘备,但是自己却拒绝了刘备的邀请,说明他根本就不看好刘备。要说两个人的关系就留给大家很多的猜测,如果看族谱,两个人似乎能搭上一些关系。可是这两个人之间究竟是否有联系呢?我们并没有从历史的遗迹中窥探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司马徽死于208年,而这个时候司马懿才刚成年。由此可以推断,他们之间虽然同姓司马,但是私下联系的机会很少。
再说他们两家虽然仅距离100多公里,但是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两家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虽是八代之内的关系,但是几乎不知道对方。
司马徽被喻为水镜先生,他虽有才华,但终不得志,他始终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最为著名的就是几次都能预言中地,至于他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始终是个谜。也可能是当时的统治者根本就不需要他这种才华,那是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那个年代需要军事奇才。也有人说水镜先生已经被曹阿瞒重用,但是由于他在碰到曹阿瞒没有多久后就死了。我们只能说水镜先生的死是一个遗憾,我们没有机会看到一代奇人的奇谋奇策。
司马懿之死
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隐藏自己,什么该献奇谋。像他这样一个处处活在算计的人,他的下场又会是怎样的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之死。
图为司马懿在游戏中的人物像
司马懿死了,他的儿子是不是就没有牵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呢?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谋逆之心,随着他的死成了谜。司马懿为表自己的衷心还不忘在临死前对他的儿子们说:千万不要造反,一定要衷心辅佐。尽管司马懿临死都这么交待遗言,可是后人还是把窃国的骂名加在他身上。
曹操留着司马懿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这是司马懿没有早死的原因之一。孔明想杀了司马懿,可惜蜀国较弱,司马仲达太狡猾,几次出兵攻打曹魏都无功而返,最后还死在军帐中。
司马懿杀了曹家的后人曹爽更留下话柄让世人说道。但是世人不知道的是,曹爽真的该死。人只有一条命,虽然贪欲不止,但是死都死了的司马懿又怎么会想当皇帝呢?或许他的命运只是时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吧,当然他的智谋让他在乱世中苟活。
司马懿死了,我想他的9个儿子中肯定有乐的人。只有老子死了,儿子才可以大展拳脚,否则爹锋芒太露又要颜面,想造反门都没有。果然不假,他的儿子们在他死后进一步篡权,名为臣实跟君王没有差别。司马炎终究还是没有忍住,最终夺了曹魏江山,直接自立为王。这些都是在司马懿死后才发生的,估计司马懿也不知道自己会被追封为帝吧。
好了,今天关于“司马炎曹操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司马炎曹操阵容搭配”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